中國戲曲學院是中國戲曲教育的最高學府,是中國戲曲高等教育體系的建立者,在國內戲曲教育領域學科最完備、培養體系最健全、優秀師資最集中、輸送人才最多、社會影響最大,作為中國戲曲高等教育的引領者和示范者,支撐了建國以來中國戲曲事業對高層次人才的基本需求,對中國戲曲事業的傳承與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2008年,中國戲曲學院當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劇協戲劇院校亞太局董事會第一副主席單位。 1、歷史沿革 學院原隸屬文化部。1950年1月28日,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成立,1955年1月正式定名為中國戲曲學校。1973年11月并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藝術大學”,后更名為“中央五·七藝術大學戲曲學校”。1977年2月正式恢復中國戲曲學校建制。1978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升格改制為中國戲曲學院,并招收第一屆本科生,從此揭開了中國戲曲藝術教育的新篇章。2000年劃轉北京市,國家對學院實行文化部與北京市政府共建、以北京市管理為主的體制。 首任校長是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之一、著名戲劇家田漢。王瑤卿、晏甬、蕭長華、史若虛、王榮增、俞琳、朱文相、周育德等先后任校(院)長,著名藝術家高盛麟、趙榮琛、張君秋等先后擔任學院顧問。建校之初,學校將“富連成”等科班的著名教師和一批新文化工作者融于一體,聘請馳譽海內外的蕭長華、王瑤卿、王鳳卿、尚和玉、譚小培、張德俊、金仲仁、鮑吉祥、劉喜奎、馬德成等授課,時稱“十大教授”,形成了強大的教師陣容。 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黨和國家一直把中國戲曲學院作為中國戲曲教育最重要的基地,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歷屆中央領導集體始終關懷學校發展。江澤民同志在《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的講話中強調指出:“振興京劇和民族藝術,需要有一大批立志...[詳細]